欧洲中央银行认为目前许多对银行风险的监管手段,如资本金要求、会计标准等等,是导致金融机构顺周期性行为的重要因素。
现在基本可以肯定的是,环比数据一定是W型,同比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形态。第二,国际格局的变动正好给中国提供了一个调整在国际经济中地位的时机。
如不出意外,今年三、四季度GDP会到高点。那么在承担国际责任方面,中国必须站在全球高度看待中国的问题、制定长远规划,仅局限于国内的情况,会产生很大的机会成本。中国现在恰巧有一个契机,创造新的外需,扩大内需,实现结合。也就是说,尽管金融还在去杠杆化,但进入全民修复资产负债表阶段的趋势已经比较明显。危机之前,制造业和高储蓄率是通过欧美环节循环。
4月中旬,我曾以在目前国内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形势下政策调整的建议为内容,给国务院写了报告并得到批示。美国储蓄率已经由负值上升到超过4%。要素成本低,是我国吸引国际产业转移和外商投资的重要优势。
国有企业储蓄应更多地用于增加全民福利,为此可以适当提高中央国有企业利润上缴的比例。社会总供求格局的根本性变化要求经济发展方式相应转变并为之提供了条件。近的看,日本经济的10年停滞、美国的网络泡沫和房地产泡沫也都起因于过度投资。与此同时,投资率持续上升,由2000年的35.3%升至2008年的43.5%,其中2003年—2008年连续6年均在40%以上。
投资与消费失衡主要是从较长时期来看的:2000年—2008年,最终消费率从62.3%下降到48.6%,居民消费率由46.4%下降到35.3%。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
2000年—2007年,这一比重从65.5%下降到57.5%,下降8个百分点。一是过分依靠国外需求,因而易受外部因素冲击,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持续性不够;二是与生产、供给能力的高速扩张相比,国内消费需求增长滞后,只得过多地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三是制造业产品供给过剩与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不足并存,社会总需求不足与广大中低收入群众对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得不到应有满足并存。国有企业资产为全民所有,应继续通过国有股减持等途径划拨一定比例的国有资产用以扩充社会保险基金,其增量直接用于做实个人账户或提高保障水平。政府投资应主要转向公共事业领域,尤其是地方政府应减少生产建设投资。
因此,纠正投资和消费失衡的治本之策,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第三,把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和中长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并相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这包括经济发展方式要体现发展内容的全面性,即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要体现发展过程的均衡性和发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性,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以及不同社会群体间收入分配的差距;要体现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可持续性,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仅满足当代人生活和发展的需要,而且能够造福于子孙后代。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由65.1%下降到45.7%。
这是全球经济失衡并形成所谓亚洲生产、美欧消费模式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生产扩大与需求不足的矛盾,过去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内部,现在由于经济全球化而扩大到国际范围。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证明了党的十七大战略决策的正确性和重要性,也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实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下降,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有直接关系。
宏观经济政策应重点解决的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从各个方面努力,应与当前经济工作及中长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实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72亿人增加到2008年的6.07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高到45.7%。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要素成本上升将是一个必然趋势。据世界银行统计,2007年高收入经济体GDP构成中,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62%,资本形成占21%;中等收入经济体这两个比重分别为60%和25%;中国分别为34%和44%。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仍然是今后调整需求结构的关键。
纠正世界经济失衡、改革全球金融体系,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美国等发达国家应承担主要责任,而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也必须进行相应的结构调整和改革。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
未来应对后危机时代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新变化新挑战,使我国经济实现均衡、可持续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功实现这次新的转型。城镇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文明的载体,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都离不开城镇化。
2008年与2000年相比,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从45.9%上升到48.6%,其中工业的比重从40.4%上升到42.9%,而服务业的比重仅从39%上升到40.1%。积极推进城镇化,应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
从整体上看,资源环境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作者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进入专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是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和过多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的重要原因。发达国家从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型,集中体现在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渗透和融合,成为制造业技术、知识密集的心脏和起飞的翅膀。
世界经济失衡及其调整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许多重要资源短缺,人均土地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35.9%,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25%,石油、天然气的人均水平更低得多。
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主要依靠服务业带动,并且创造出比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高得多的国民收入,就是因为服务业特别是信息、研发、金融、物流、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对发展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产业分工体系有重大作用,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和经济现代化水平。在制造业的价值链中,生产加工属低附加值的环节,而处于前端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和处于后端的品牌培育、市场营销属于高附加值的环节。
因此,加快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关键。只要在城镇扩大土地占用的同时相应腾退出农村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就有可能节约。
而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资源消耗量越来越大,2008年能源消费已达29.1亿吨标准煤;石油、铁矿石等资源进口量越来越大,已占国内需求量的50%以上。我国工业比重明显偏高,而城镇化率明显偏低,表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但从总体上看,工业化是主动推进的,是主角;而城镇化则是被动适应的,是配角。国内资金也由总体上不足转变为总体上剩余。
而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也进入新阶段。危机充分暴露了世界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的弊端。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大众消费是消费的主体。工业化和城镇化互相促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
我国居民消费近几年约占最终消费的73%左右。但另一方面,我国资源和资源性产品的价格长期偏低,没有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变化,也没有包括资源开发和利用对环境损害的补偿成本。